探索实践路径,聚力五育融合——漳州第一中学开展2023年市级教学开放活动报道之碧湖主会场
时维五月,序属初夏;共赴韶华,挥斥方遒。为进一步探索实践路径,落实五育有机融合,促进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及教学行为的变革,更好地搭建学校交流联动平台,共享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扩大学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示范辐射作用,漳州第一中学于5月10日至12日携手漳州市第一外国语学校(漳州八中)、漳州台商投资区玉江中学,开展主题为“探索实践路径 聚力五育融合”的市级教学开放活动。
本次联合开放活动中,碧湖主会场共有五个学科开展研讨活动。各位开课教师积极准备、精心设计、各展风采,展示了多节基于新课标理念指导、体现“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精品示范课。
语文专场——红色潮涌 ,“语”绘锦绣
5月10日上午,漳州一中高级教师蔡碧榕开设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实践与思考》的讲座。蔡碧榕老师从初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现状切入,秉持育人与传承的教育理念,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确立以素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以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从而探索红色文化教学的实施途径。蔡碧榕老师指出:学校和老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运用;也可依托漳州本土红色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此外,还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设置激励、多元的教学评价。本场讲座搭建起语文课堂与红色文化的桥梁,发人深思。
漳州一中碧湖校区的张琳琳老师和漳州八中的陈怡老师带来了同课异构《汲钢铁之力 向骄阳而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写作指导》,两节课构思精心,同放光彩。
张琳琳老师以读书征文为情境,通过三个具体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文共研,疑议相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课堂设置写作、活动双线,学生参与度高;研读分析从片段到篇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终综合运用评价量表,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陈怡老师创设读书节活动情境,采取短视频配音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名著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钢铁精神”,自然引入课题;并让学生通过帮助人物解决问题,获得日常休闲生活中玩游戏“升级打怪”的乐趣。
5月10日下午,玉江中学江惠彬老师开设了《尺水风动波澜起 一波三折妙趣生——学写故事》的示范课。江老师注重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创设贴近生活、富含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由感知“波澜”、方法介绍、体验“波澜”到最后当堂创造情节波澜,逐级搭建台阶和写作支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写作过程的一个个困局。
漳州一中芝山校区郑丽娜老师执教《山重水复演讲路 柳暗花明听众心——撰写演讲稿》。郑老师让学生站在“听众视角”,以激活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围绕“听众视角”集中展开,设置“竞选旅行社团成员”写作情境,更把“美食”元素融入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整堂课采用情境演读法、朗读法、音频视频欣赏法、当堂训练法等多种方法来活跃写作课堂。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听课结束后,在市教研员刘闽英老师、郑丽洪老师的见证下,听课老师们开展了深入的研讨活动。开课老师分享备课思路,总结得失,听课老师积极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肯定课堂亮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建议,实现观点碰撞、闪现思维火花。
英语专场——“英”你精彩 “,语”众不同
5月11日,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小兰老师开设了题为《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指导》的讲座。杨小兰老师从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为切入点,明确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含义、本质、目标、活动和评价内容,体现核心素养,彰显育人价值。接着通过课例呈现和分析详细地进行实际指导:阅读课的评价量表的设计流程、听说课中量化评价如何贯穿课堂,复习课中如何整合单元所学创设评价情境。在“教学评价”部分,强调教师的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也是一体的,应使作业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层设置作业,达到效果最大化。本次讲座为教师们实际教学提供方向和操作指导,老师们获益匪浅。
观摩课上,三位教师就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1 Section A进行精彩的同课异构。
第一节课由漳州一中碧湖校区郑晓芳老师授课。郑老师这节课以《彩虹色的花》绘本故事为背景,创造性地整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形成以谈论最喜爱季节为主题的对话文本,并围绕彩虹花为主线,学习并产出目标语言;创设“获取能量,拯救彩虹花”任务主线,设置多模态的单词和句型的操练活动、形式多样的听说活动,并设置能量值进行全程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通过跨学科融合,逐步渗透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的情感教育。
第二节课由漳州一中芝山校区王真娜老师授课。课堂以完成芝山“图话漳州”手账分享会活动为主线,产出主题写作“在漳州我最喜欢的季节”,小组讨论并展示“画漳州和话漳州”。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目标语言,通过多模态语篇学习,反复听说操练和创编对话,培养学生听读看说技能。听后任务用漳州四季的视频,进行目标句型和写作要点点拨,引导学生迁移,同时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好,激发对生活与家乡的热爱,实现情感升华。
第三节课由漳州八中王东惠老师授课。王老师首先通过视频导入引出本节课主题season and weather,接着通过音画展示引导学生获取、梳理和整合相关的语言知识,实现对季节天气和活动主题的认知;再以听力配对、跟读模仿、听后填词以及角色扮演等听说活动任务让学生逐步学习和理解关于季节主题的词汇和句型表达;最后设计有关于favorite season的情境对话与诗歌欣赏写作环节,实现对本节课主题内容的应用和升华。
听课老师们针对以上三节课进行评课交流。听课老师们评价郑晓芳老师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改编,融合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技能,课堂设计精巧;王真娜老师课堂节奏好,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氛围感强;王东惠老师运用5E模式、设置分组PK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注重语言基础,操练充足有效。
地理专场——“地”承宇宙 “理”蕴自然
在地理专场中,漳州一中碧湖校区的姚宝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学习独具特色的黑人文化时,组织学生欣赏非洲歌舞视频,体现了美育理念;在自然要素地形特点的学习中,结合当下的热点“厦门马拉松比赛”,体现了体育、德育理念,更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身边的地理;在自然要素气候的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非洲气候模型图,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同时体现了劳育理念;在学习自然要素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时,引入了中国援助非洲带去的“菌草技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学习菌草技术是中国特有的技术,而技术发展依靠人才,引导学生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听课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姚老师的精彩课堂,认为姚老师整节课贯彻“五育并举”的理念,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在设计上打破了前面章节关于区域地理的传统学法,三个专题都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看似被淡化,实则是被拆分并糅合在人文地理知识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既掌握了该区的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音乐专场——“音”教而美 “研”无止境
5月12日上午,漳州一中碧湖校区的杨楚闻老师与漳州一中芝山校区的黄静丽老师以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雪花》一课为题进行同课异构。
杨楚闻老师教学功底扎实,整节课围绕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展开,从理解作品中音乐要素与作品内涵之间的联系、听辨不同的演唱形式、变奏与转调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教学设计逻辑清晰,环环相扣;黄静丽老师的课堂则通过对歌曲的鉴赏、学唱、律动与创编,帮助学生体验中国式的浪漫美学,寻找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元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听课老师们一致认为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标定教、各尽所长,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宝贵意见:在音乐课堂中更应增加师生互动,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并且,对待新教材与新课题,应多钻研、多深挖,“新教材面前没有老教师”,在强调重点、突破概念与充分感知中精益求精。最后,音乐教研员张静老师做了总结,她指出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围绕重点、解决到位,在众多知识点中寻找侧重方向,多磨课、多研讨,在实践中思考;同时根植课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引起在场老师们的共鸣。
生物专场——深耕课堂, “生”生不息
5月12日下午,来自漳州一中碧湖校区胡锶齐老师开设生物跨学科融合观摩课《探究影响植物无土栽培的条件》。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来源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主题“植物的生活”和“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此前,学生在生物和劳动学科的学习中,已有种植和管理植物的经历,对植物生长过程具备感性认识。胡锶齐老师课前利用生物社团、研究性学习和课后延时服务安排学生们分工合作,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活动。围绕“家庭水培中如何让空心菜更好地生长”这个真实而又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动手实验。课上通过学生代表的展示交流,探究影响水培蔬菜生长的因素:无机盐、温度、光照、空气等,最后学以致用,分组讨论并撰写一份家庭水培蔬菜指导建议,经班级分享评价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听课老师充分肯定胡锶齐老师在挖掘生物学科跨学科资源、探索教与学的实践路径,聚力五育融合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漳州一中西湖校区生物学科正高级教师杨娟老师在点评中指出了本节课的四个亮点:一是多学科融合:依托生物学科的跨学科主题,与地理、化学、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等学科知识相融合;二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三是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展示,在实践、总结中获取知识,老师掌控课堂环节,引导解决问题;四是德育渗透:在学生展示环节,发现因学生操作失误却仍能生长的空心菜,引导学生反思在逆境中也要努力扎根充实自己,积极向上成长。同时杨老师也提出了改善建议,并提醒老师们要关注学生小、初、高科学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做到本学段有本学段的收获和提高,为高中科学思维的进阶做好铺垫,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新理念。
众行致远聚合力,共育桃李满芬芳。本次联合教学开放活动通过探索教学新模式,研讨课堂新标准,践行五育融合新课堂,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了三校教学的新面貌。此后,我校也将进一步深化校本和跨校教研,变革育人方式,形成具有“漳一”经验和“漳一”特色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