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创新落实新课标 以“艾”融合多学科育人——漳州市中心城区初中劳动教研活动在漳州一中碧湖校区举行
为贯彻落实新课标中关于“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2023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漳州一中碧湖校区历史、德法、生物和信息技术学科四位老师大胆尝试,围绕“艾草美食”这一劳动主题,针对同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跨学科融合育人。同学们“做中学,学中做 ”,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本次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漳州一中“十四五”省级课题《基于劳动教育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式学习研究探索》的阶段性成果汇报课。课前,漳州市教科院教研员许杨秋老师与课题组负责人庄小宽老师带领课题组成员、本校区多个教研组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磨课等教研活动。教师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科学分组、安全教育、实操演练、备好食材、采访咨询食堂餐厅经理.....
第一节课是漳州一中历史学科沈佳贝老师、德法学科吴珊华老师合作的教学课例:《舌尖上的“艾”—活态传承中华艾草饮食文化》,首次将课堂移至食堂,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同学们身临其境,热情高涨,参与到“烹艾、品艾、思艾”的劳动中来。
首先沈佳贝老师以艾草宣传片导入新课,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展示艾草文化的精彩:艾草悠久的历史和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运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滚动屏幕展示艾草名称的来源,艾草美食的历史小故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蕴含的美好期望,在实践中又有故事的趣味性点缀,更深刻地呈现本课以“艾草”为切入点,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旨。
课堂中,课题组成员吴珊华老师闪亮登场,再次强调学生洗手,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洗菜等安全问题,然后引导各组同学分工协作,积极主动投入艾草美食制作劳动实践中,六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美食制作并为评委老师们呈现了艾草美食,评委老师品尝后从营养、色泽外形、味道、摆盘等维度做出评价,三组同学胜出。最后,吴珊华老师从道德与法治课堂角度升华劳动的意义,号召同学们在今后生活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在劳动中不断进步与成长。
家家挂菖艾,处处闻艾香。艾草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漳州一中生物学科黄春燕老师开设的第二节课《阳康有“艾”生命无价—生物学视角下的艾草饮食》以卢同学请假照顾家里六只“羊”期间,做了快手又美味的艾草粿视频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艾草粿蕴含着一系列的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帮卢同学为阳康后的家人设计营养早餐。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整堂课生动有趣,高潮迭起,最终在同学们声情并茂地介绍营养早餐模型中结束。本节劳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学生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幸福,体会幸福。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巨大的,不仅领略劳动的真谛,还锻炼动手能力,树立家庭劳动人人有责的意识,收获了难能可贵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
第三节课由漳州一中信息技术学科、课题组成员吴奕岚老师开设《传承有“艾”,妙手生花——运用信息技术推广艾草饮食》课例。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节课“制作艾草饮食”以及第二节课“设计营养早餐”这两个活动项目的精彩瞬间,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项目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推广艾草美食。在课前,各小组已经完成分工任务以及确定活动方案,课上紧紧围绕作品创作、展示交流、作品投票以及活动总结等四个环节开展,为学生搭建自我探索、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中草药文化的兴趣,体悟劳动的无限魅力,与此同时,也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次劳动教育专题研讨会暨评课议课环节由漳州市教科院许杨秋老师主持。
闽南师范大学郭丹丹老师、以及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们参与劳动教育专题研讨会。漳州一中碧湖校区生物教研组组长、课题组负责人庄小宽老师与开课教师分别从具体目标、任务,要求以及改进四个方面介绍了本校区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突破口,将中医药文化、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等多学科相融合,创新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活动。开拓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新思路、新路径,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中的劳动,提高生活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郭丹丹老师和许杨秋老师对这三节市级公开课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上课教师在落实新课标方面,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以艾草美食的传承和创新为劳动载体一体化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动脑,既有出力出汗,又有学、思、创相融合,可学、可感、可悟,提高了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团结合作观念,立德树人!同时也期待今后能涌现出更多优质的劳动教育课例走进中学校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